一、什么是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意为“我将安慰”),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治疗,但因“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安慰剂可以是没有药理成分的药丸、糖水、甚至一种简单的心理暗示,表面看起来它们不具备任何实际治疗效果,但却能让人感觉症状减轻甚至康复。安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提出,亦理解为“非特定效应”或受试者期望效应。
二、为什么会出现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期望效应:个体对治疗或某种干预效果的期待会直接影响他们的主观体验和生理反应。当人们相信某种药物或方法能够带来积极效果时,大脑会通过调节神经系统,产生与期待相符的改善反应。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充满期待时,大脑中与奖励和愉悦感相关的区域会被激活,从而带来身体上的真实变化。
暗示效应:在治疗过程中,权威人士(如医生、咨询师)的言语、态度或行为会给个体带来心理暗示,强化他们对治疗效果的信念。这种暗示不仅来自外部,还会通过个体自身的内在解释进一步放大。例如,医生温和且自信地告诉患者“你很快就会好起来”,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会让患者更加放松,并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病情正在改善。
认知偏差:个体在接受治疗时,倾向于关注积极的变化,而忽略负面或不符合期待的症状,从而误认为治疗取得了成效。这种现象与人类选择性注意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当个体相信某种治疗有效时,他们的大脑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聚焦在症状改善的部分,而将症状未变或恶化的部分自动忽略。
经典条件反射:个体通过过去的经验形成了一种“刺激-反应”模式,即特定的刺激会引发特定的生理或心理反应。例如,看到药片、白大褂,或者闻到医院特有的味道,都会让人联想到治疗和健康恢复。
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效应的人,被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人格特点是:好与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好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三、我们应该如何应用安慰剂效应?
建立信任:在安慰他人时,首先要建立信任。通过认同对方的感受,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去评判。
心理暗示:使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帮助对方建立信心。例如,告诉对方事情会有转机,或者强调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
习惯性的疗程:类似于心理咨询或假手术等习惯性的疗程也可以激发类似的安慰剂效应,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避免负面暗示:在安慰他人时,避免使用消极的语言或态度,这可能会适得其反,增加对方的心理负担。
适度使用:虽然安慰剂效应有其积极作用,但在严重的情况下,如重度抑郁症,仍需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