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生工作>> 正文
鹤琴学术|九一八事变后,这位学前教育家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
作者:学前教育   发布时间:2022-09-18   点击数:

九一八事件背景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

  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张雪门简介


  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县人,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家,生于1891年3月10日,与我国的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


张雪门九一八事变后课程思想的转变


  九一八事变后,张雪门发现在中国孩童的模仿游戏中,竟出现了自发模仿侵华日军残害欺辱平民的行为。这使张雪门对自己的学前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刻反思。张雪门体悟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幼儿教育应当帮助幼儿成长,但不应完全以儿童为本位;应当以民族的存续发展为目标,研究幼儿教材,组织幼稚园课程,应以引起儿童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热爱中华民族的各种行为。张雪门更加强调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提倡改造民族幼稚教育,唤起民族自信。他指出:“我们今日所处的社会,就是受国际资本主义势力支配下的社会。我们在今日对社会上所感到的生活的痛苦,所接触的经济恐慌的现象,哪种哪一件,不是直接出之于帝国主义的赐子?”他已意识到教育不可能脱离现存的社会而独立存在。


  在这个时期,张雪门已完成了从单纯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向革命的唯物主义者的转变。此后,他致力于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要求把儿童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并以幼稚园和幼稚师范为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革命。


研创“行为课程”


  “行为课程”是张雪门的幼儿教育理论,研究起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其后又有“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主张的发表(1933年)。而此种种思想的精进皆延伸成为后来“行为课程”的理论基础。依张雪门的解释,行为课程乃本于王阳明的“行乃知之始,知乃行之成”及杜威的“学本于做”思想,融合儒家知行合一与西方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形成其幼儿教育观。


  “九一八事变”后,张雪门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同时认识到今日之幼童就是未来的主人翁,因此在意大利和美国的“儿童本位”儿童观之上,便有了他所强调的儿童观,也由此开始了对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研究。据考,《幼稚园课程编制》一书于1929年写完,1931年正式出版。

  针对“机械论”、“植物论”和“动物论”的儿童学说,张雪门先生以三个比喻、两种错误、一个解释回答了“儿童是什么?”,从正反两面让我们对“儿童”有了更为全面而清晰的认识。他倡导用尊重的态度认识儿童的个体差异及与成人的差异,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儿童具备的潜能和生长的动力,用适宜科学的方法支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这样的儿童观对我们当下的幼儿教育和幼儿园课程建设都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站在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风口浪尖,每一位幼教人都应承担起教人、育人、树人、立人的使命,在传承中不断实践与创新,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自信。

  张雪门是一位爱国教育家,晚年虽客居台湾,但却心系大陆,曾有《芙蓉》一诗曰:“未向园林添艳色,时从来客探芙蓉。年来心似秋光淡,却忆西山一片红。”西山即香山,诗中充分表抒了他对北京的怀念。只是由于当时的政治情况,他还不可能提出企盼返回大陆的愿望。1973年他因脑病复发,抢救无效病逝台湾,终年83岁。

版权所有:西安文理学院学前教育学院